美國春耕受天候異常影響,農作物種植進度落後,美國農業部在6月公布的全球農業供需報告中,下調耕地面積,玉米產量減少2.26%,致使玉米期貨價格應聲上漲。 
根據美國農業部6月9日公布的報告指出,調低美國玉米的種植面積(減少150萬英畝)、產量(減少3.05億蒲式耳)及庫存量(減少205億蒲式耳),反映美國潮濕的氣候,與密西西比河洪水對玉米產量的衝擊。 而且玉米庫存使用比,也從5月份預估的6.74%下修到5.24%,顯示美國玉米的供需狀況吃緊。 德銀遠東DWS全球神農基金經理人劉坤儒指出,受到這份報告的影響,玉米價格上周上漲4.38%,小麥與大豆價格則下跌,分別下跌1.87%與1.09%。 劉坤儒分析,小麥價格下跌,主要是因美國農業部意外調高美國冬麥的產量。不過,由於潮濕的氣候與洪水造成部分地區,如北達科他與蒙大拿州的春麥播種延後,預期小麥產量未來可能下修。 大豆下跌則是因為美國農業部調高美國大豆的庫存量,使得庫存使用比從5月份預估的4.83%上調到5.78%,顯示美國大豆的供需狀況雖然仍吃緊,但已有改善。劉坤儒表示,過去一年來農作物價格的上漲,農夫的收入與獲利增加,使得農夫提高種植農作物的意願。 不過,因全球氣候持續異常,包括美國南部乾旱、密西西比河洪水氾濫、中國大陸與歐洲乾旱等,市場擔心氣候的異常,將影響到全球農作物的生產與品質,加上目前全球農作物庫存偏低,預期農作物價格仍有上漲空間,持續看好農產品、種子、化學肥料、農藥與農機等農業上游產業。 德盛安聯全球農金趨勢基金經理人林孟洼則指出,2010年,全球氣候異常造成穀物生產大幅下滑,全球穀物供需不平衡,激勵三大農產品過去一年上漲49%至118%,同期間全球農金指數也大幅上漲45%。 林孟洼表示,2011年迄今全球同樣面臨異常氣候,穀物生產疑慮未清,未來穀物價格仍有支撐。【經濟日報╱記者李娟萍/台北報導】 |